你的位置:佛滔名坊 > 起名知识 >

来源成谜“多”姓人

    “虽然我们姓"多",但是这个姓的人口真不多。不过排辈不乱,我这辈是第十七世。”近日,在市政协工作的多成波向记者讲述了有关“多”姓的有趣故事。

  今年56岁的多成波老家在河北省阜城县建桥镇西多村, 因为父亲生活在姥姥家,所以多成波自幼在建桥镇八张庄村生活,而他们西多村98%的人姓“多”。

  多成波1984年到菏泽参加工作。关于“多”这个姓氏,他只是知道此姓的人很稀少,却从没考究过姓氏的来源。后来多成波听菏泽的一位老教师介绍,忽必烈入侵内陆统一后,当时蒙古族人占领地域广而人口少,长期跟汉族人接触,慢慢被汉化。元朝统治结束后,蒙古族人为躲避追杀,女的跟汉族人通婚,男的就改姓“多”。受此影响,多成波认为自己是蒙古族人。

  多成波说,蒙古族姓“多”的人很多, 他的哥哥出差到内蒙古遇到“多”姓人,当对方得知为同姓时,特别热情地邀请他哥哥到家中做客,当自家人看待,吃住全部免费。

  不过,多成波前些年到山西洪洞县大槐树旅游,他见游客纷纷在一面墙壁上寻找自己姓氏的排序。据说,自大槐树迁走的姓氏,在这面墙上都有记载,他也好奇地上前寻找,没想到还真找到了“多”姓。

  同姓都是本村人

  “多”姓是个历史悠久的姓氏,据多成波介绍,1989年,曾有东南亚的“多”姓人专程到自己的老家续家谱。

  但是,多成波没有遇见过本村之外的“多”姓人。他只知道北京和济南有姓“多”的,但是都为本村人。他参军入伍后,得知有个战友名叫多金柱,主动上前攀谈,得知对方是西多村人。后来转业回到地方,在济南工作期间,他回老家探亲,西多村村民让他给在济南工作的多某捎东西,这是他在外地遇见的第二个“多”姓人。

  “多”姓人口少,但是排行很规范,各个辈分的人取名也要按照辈份取。多成波说,因为在外地工作,对于家谱不是很熟悉,给下一代取名字总要向老家打电话询问该是什么字辈,然后按辈分取名。

  姓氏起源及分布

  记者了解得知,“多”姓起源有三:第一个起源,出自商朝“多父鼎”持有人的后代。“多父鼎”是一件器具,属于庙堂祭祀鼎之类,其主人拥有了这个“多父鼎”后,便将其后代的姓氏改为“多”,多氏也就由此而来。

  第二个起源,出自汉朝时期无锡侯多军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据史籍《史记》及《汉书》记载,多军原系汉武帝时期东越国的一名将军,在汉武帝元封元年(公元前110年)率兵反抗汉王朝时,汉武帝派大军讨伐,多军遂弃军投降汉朝,后助汉武帝灭了东越国,因功被封为无锡候。

  多军作为无锡侯,曾任职于江苏无锡,成为当地的最高军政首领。到了汉征和四年(公元前89年),因为汉武帝“巫蛊事件”的牵连,多军的儿子多卯获罪,因而无锡做为汉侯国的地位被废除,汉王朝在其地复置无锡县。自多军之后,到了唐朝时期,顿丘郡一带的六大姓氏中,就有一姓为多氏。

  第三个起源,出自民族改姓,属于汉化改姓为氏。云南省德宏州傣族土司和陇川宣抚司,原无姓氏,被赐为剁氏,后又自改为多氏。陇川宣抚司在今云南陇川县,元朝时期分属麓川路、平缅路管辖,明正统十一年(公元1446年)立宣抚司,以傣族首领恭项为宣抚使。后恭项滥杀无辜,以多歪孟替之。从此,陇川宣抚司由多氏世袭其职。新中国建立前共传二十八代。

  据史籍《清朝通典·氏族略·满洲八旗姓》记载,蒙古族斡罗纳尔氏、多尔塔喇氏,世居黑龙江,汉化姓氏为多氏。蒙古族多罗科氏,世居义州,汉化姓氏为多氏。

  目前,“多”姓集中分布于河北阜城县建桥镇建东、建北、建阳及东多、西多、东高庄、赵门、祁楼乡多城头等村,在河北霸州、河南清丰、淅川等县也有大量多姓人氏。来源牡丹晚报
共2页 上一页  1 2   下一页

相关文章: